天府机场超话②丨汪鸣:双机场将促使成都成为国内国际“双门户枢纽”
内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开放”不再是独属于沿海城市的独有优势。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正式开航投运。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内地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成都正展现出内陆城市的独特魅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评价说,成都正在经历一座城市结构的深刻变革。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天府国际机场的投运,将促使成都成为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
诚然,机遇有了,条件有了,新的竞争力也已形成。但以“双机场”为起点,如何乘势而上,做好“枢纽”这篇大文章,却是成都下一步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日前,汪鸣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一市两场”契机之下,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都应在产业链、供应链的组织上,花更大的力气进行创新。
“两场”如何协同?
打造服务平台,发展平台经济
1956年12月,成都双桂寺机场更名为成都双流机场并划归民航,成为成都最主要的民航机场。半个多世纪后,到2018年12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跻身全国“5000万俱乐部”,成为继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之后,我国内地第四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的机场。
时间即将标刻到2021年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将正式投运。“一市两场”模式开启,意义无疑是划时代的。在汪鸣看来,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的成都双机场的投运,将提升成都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层面的航空运输、航空物流、临空经济发展动能,形成双向辐射的经济发展局面。
“‘双机场’将成为成都扩大开放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汪鸣说,这将有利于成都成为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国内国际“双门户枢纽”。
当然,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命题——“两场”协同。“双机场”的效益并非累计叠加的,而是要发挥1+1>2的作用。如何破题?汪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差异化很重要。要解决好两大机场的各自区位优势发挥问题,形成与两大机场区位匹配的航空运输、临空经济和产业配套布局发展,在提升存量和培育增量两个方面做足文章。
事实上,上海虹桥与浦东双机场的探索,就有着在分工上的显著差异。虹桥商务区定位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而浦东机场则采用“航空物流+高技术制造业”叠加的功能模式。
对于成都,汪鸣认为,前期做好产业的顶层规划很重要。要利用好新机场投运起步发展的机遇,统筹谋划航空运输、临空经济、区域产业、综合运输布局发展等,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扎实推进新机场枢纽经济发展。
“而且,‘双机场’联网运行,必将带来基于航空运输和物流的网络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效应。”汪鸣认为,不仅要差异化,发挥各自优势,更要谋划好“两场”协同和资源共享。
此外,“两场”联网,多元服务平台的打造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机遇所在。汪鸣表示,要打造国内国际商贸流通、航空物流、通关结算、网络运输等服务平台,发展平台经济。
成渝如何共同把握新机遇?
打造物流轴辐式网络系统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天府国际机场的投运也是国家战略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天府国际机场选址成都东部新区,也正是成渝间的一个支点,承担着促进成渝相向发展的历史使命。
“成渝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航空运输规模较大的地区。”汪鸣说,天府国际机场的建成投运,必将在机场规模扩张、功能完善上形成新的动能,构建起成渝三机场共同协同做大区域航空物流门户和流通、人员交往组织中枢的局面。
在他看来,这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打造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航空枢纽网络,两地共同拓展内陆开放高地辐射范围,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这一区域特色,汪鸣认为,其重要路径是成渝共同打造航空运输与物流轴辐式网络系统。
所谓“轴辐式网络”,指的是一种基于大型物流枢纽中心站的集中运输系统。与传统的物流网络空间布局相比,轴辐式物流网络将物流中一个或多个节点设立成为枢纽中心站。货物先由各节点运至枢纽中心站,再依据目的站进行集中运输。这在降低单位运输成本的同时,能够在网络干线上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所在区域及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汪鸣看来,成渝共同打造航空运输与物流轴辐式网络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物流体系、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成渝地区而言,既能做大做强流通与物流产业,又可营造良好的辐射型产业布局环境,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组织中心、消费产业集聚和分拨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中心。
打造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成都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组织上大力创新
在新发展格局之中,国家物流枢纽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明确了成都将作为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天府国际机场的投运,为打造国家空港型物流枢纽创造了难得的布局条件。”汪鸣认为,成都应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匹配、空间布局、物流组织等方面精心谋划,为提升国内国际辐射能力提供强大的网络组织支撑。
在他看来,国内经济发展,尤其是内陆地区的发展,不能重复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格局,需要高质量发展产业。这就提出了产业链与供应链融合的命题,通过二者的融合驱动经济发展,是物流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为此,成都应在产业链供应链组织上花更大的力气进行创新。”他说,尤其是要规划建设好依托“双机场”所串接的生产、消费流通体系,“把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组织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加快取得航空、临空产业链、供应链组织中枢建设方面的突破”。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