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专家张圣海:成都未来公园社区是“完整社区”迭代升级,是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地方实践
“个人认为,成都市开展的未来公园社区探索与建设,是‘完整社区’在成都的进一步迭代升级,是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地方实践。”8月24日举行的研究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建设和片区综合开发工作专题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圣海如是说。
▲成华区圣灯公园游园王效摄
为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住建部等部委在去年8月正式提出要营造“完整社区”,内容包括社区范围要在居民适宜的步行范围内,重点要考虑“一老一小”的活动尺度;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市政设施、活动空间这些“硬”环境要完善齐全;物业服务、社区治理机制这些“软”环境要健全匹配,达到社区内设施完善、治理有序、居民凝聚的目标。
成都的未来公园社区如何体现迭代?在张圣海看来,成都未来公园社区应当在统筹政府与市场、城镇与乡村、新建与更新的基础上,促进“成都味”与“科技感”相融合,强化物理空间与治理服务的融合,探索出更高品质空间环境、更高水平精细服务、更高效率社区治理的未来公园社区新路径。
在社区设施方面,张圣海举例说,雄安新区规划编制中,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新需求,在建设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探索将心理健康辅导、街坊学堂、智能物流转运点、5G接入终端等新设施纳入新区建设的要求。“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营造也可以考虑结合地方财政状况等因素,将婴幼儿社区托管场所、老人居家照护智慧系统等居民新生活方式所需的新型服务设施、新能源供给调配等新型基础设施纳入社区配建基本要求中。”张圣海表示,在保证充足商业服务空间供给的同时,可考虑采用社区商业丰富度、物业服务类型指数等创新性指标及配套激励机制,引导市场提供更高品质、更多类型的社区服务。
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不应仅关注设施“硬件”环境的建设,还要注重社区的人口空间规模与社区治理能力相匹配。张圣海建议在成都社治委的统筹领导下,充分联动党委组织、民政、文化、卫健、商务等各个部门,以提高社区治理服务能力与空间匹配度为目标,在目前社区自组织数、联动机制覆盖企业数占比等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每万人社区工作者人数、每万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者人数等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社区治理服务能力。
在居民凝聚方面,张圣海建议注重文化传承,促进居民的充分融合,培育“共同”的社区精神,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和多元包容的社区氛围。“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营造可以在社区内或地块内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居住产品及市场调控机制,推动单身公寓、家庭住宅、适老公寓、人才保障房、其他政策房的合理搭配,达到社区人群年龄结构、社会结构的多元融合,”张圣海表示,这样可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