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全红婵要想走得更远,仍然需要多读书
一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从来不只有胜利和冠军,更多的其实是失败与伤痛。
全红婵为何这么火?因为她身上承载了太多沉重的东西,却没有阻碍她“压水花”。何况,过于沉重的东西并没有让她“年少老成”,而是用各种充满稚气的回答展示自己的单纯。她不掩饰家庭的困顿与训练的疲惫,但依然快乐。
对于全红婵来说,奥运冠军不仅仅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起点,也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从此,她无法再用天真浪漫的方式面对一切,因为她的生活将不再只有跳水。
在夺冠之前,全红婵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现实压力,但因成长环境封闭,对世界的感知非常有限,所以这些压力的解决方式在她眼中也很“单纯”,那就是多训练多比赛多获奖多赚钱,进而帮补家庭,为妈妈治病,顺便实现自己去游乐园、动物园和多吃辣条的“小心愿”。
在全红婵的构想中,这是一个命运闭环:只要好好跳水,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当她成为奥运冠军,并被视为未来领军中国跳水的天才少女后,闭环被打破,她的世界变得复杂。
中国体育史上不乏天才少年,但也常有“伤仲永”之痛,叶诗文就是例子。她14岁入选国家队,16岁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成为中国游泳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短池世锦赛和亚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全满贯”。但16岁的叶诗文显然不懂得如何面对人生的巨大转变,给了自己“必须赢下去”的压力,以至于无法面对原本正常的失利和状态低谷。
所幸的是,她选择去清华大学读书,而且是相当艰难的法学。在校园里,她懂得如何做一个普通人。“必须赢”的压力消失无踪,她却也因此更热爱游泳,并成功重返赛场。尽管错过了这次东京奥运会,但她已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一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从来不只有胜利和冠军,更多的其实是失败与伤痛。如果全红婵想让自己职业生涯的辉煌延续更久,那就必须懂得如何面对这一切。至少在她成年前,周边的大人也要提前为她考虑到这一点。
当然,她首先要面对的是眼下的生活巨变。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过往的“小确幸”不过是去游乐场和动物园、多吃点辣条,可眼下面对的将是巨额奖励和各种赞助。经济上的突然转变,曾摧毁太多人的质朴与单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更是难题。
全红婵的父亲已经做了好榜样,他拒绝了某企业送来的20万元慰问金,表示不能消费全红婵的荣誉。这份难得的冷静,也正是未来的全红婵所需要的。
在赛后采访中,全红婵曾说自己不爱读书,成绩并不好,最初选择跳水也是为了逃避读书,体校的封闭训练也多少耽误了她的学业。但对于全红婵来说,未来要想走得更远,仍然需要多读书。倒不是要说“跳水不能跳一辈子”之类的老套话,而是因为知识积累有助于她更好地面对人生,更科学地面对训练和比赛。
叶诗文在入读清华后,就表示自己开始掌握身体以外的另一个武器——大脑,认为“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肯定不能纯靠体能,要有自己的战术和想法。”
这届东京奥运会上的另一位跳水冠军,克服种种伤病和心理障碍的老将施廷懋,曾就读于清华附小和附中,如今是西南大学的在读博士。良好的教育经历让她更懂得如何调整心态,无论是比赛场上还是人生路上。她曾认为文化程度偏低是个问题,“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很容易迷失自己。”
对于全红婵来说,向师姐学习,没错。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叶克飞
编辑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