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观察|新发展格局下,“14亿”如何盘活双循环?

时间 • 2025-11-16 15:45:49
消费
中国

在国内近期举行的高端会议上,双循环仍是焦点,其中有关“国内大循环”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讨论激烈。

今日(17日)举行的中国楼宇经济全球合作大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就强调了“14亿人口”的重要性。他表示,随着城镇化率的增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的基础。

更通俗地说,这种内生动力的本质,是庞大国内人口带来的消费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相信,“十四五”期间,消费竞争能力的提升会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点。”

▲市民在超市选购果蔬资料图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

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最近的几次调研中,姚景源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在面临成本的急剧上涨。在浙江的一次调研中,有中小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体现在用工贵。

要知道,过去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的是融资难、贷款贵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丰沛的劳动力是中国的名片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身影”。

“2012-2019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2600万,平均每年减少370万左右,反映到经济上,就是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姚景源说,如今“14亿人口”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加上中国持续增长的城镇化率,形成了中国超大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需潜力。

为什么是“14亿人口”?在王微看来,人是全球消费的最大引擎。一个证据是,目前全球形成的140余个消费中心城市里,拥有全球13%的人口,但对全球消费贡献能力超过了30%。

此外,王微还注意到,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全球贸易量里,超过60%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从经济比重来看,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全球占比还在快速提升。

“中国消费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集中的排浪式消费,随着人群、收入高度分化,中国正在成长和形成多样化、多元化的消费新势力。”王微说,伴随着人口高度密集,城市化加快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中国消费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姚景源进一步解释道,“14亿人口”代表的不仅仅是传统市场,“14亿人口,每个人都充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将是何等内生增长动力”。

▲2020年6月2日,游客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购物图据ICphoto

除建设最高端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外

或将打造一些区域性的消费中心城市

但当“14亿人口”的内需动力越来越重要,有人开始疑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中国要关起门来搞循环吗?

前一天,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世界经济论坛政企交流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副司长张焕腾从宏观层面对此进行了解释:“所有投资者都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市场主体,包括任何所有制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

在王微看来,“14亿人口”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国内市场的巨大消费需求,加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形成对全球消费市场的高度聚集能力。比如,国内市场不仅要服务于本地市场,更要吸引来自周边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消费者进入到消费市场,从而形成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用全球总部、设计中心等资源来塑造全球消费的集聚。

以上海为例,其在全球消费市场正在扮演着首发平台的功能。今年进博会上,开展首日就有40余款新品全球首发,众多外资企业愿意将其作为新品首发的平台。此外,品牌首店、总部经济等经济模式的提出,正在发挥中国消费能力所带来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王微透露,“十四五”期间,城市消费竞争能力的提升会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全球消费中心城市,将是全球城市消费能级最高、竞争能力最强的标杆”。据悉,当前中国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的占比已经超过80%,特别是大型中心城市,“中国前20名大型消费城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比重已经超过33%,它们将成为中国中高端消费释放的主要场所,以及对接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

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下,除了过去占有天时地利的沿海城市外,姚景源也提到,“成都这样的城市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试点工作预计将很快启动。”王微还透露,在“十四五”规划中,有关部门也在考虑,除建设最高端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外,中国或将针对中型城市,以及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发展,打造一些区域性的消费中心城市,“未来围绕着城市消费竞争力的建设,可能会为推进多层次的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