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毒民警蔡晓东:云南边检在一线牺牲的第180人

时间 • 2025-11-17 12:23:38
工作
毒品
牺牲

蔡晓东经常说,自己是领导,总不能让自己兄弟去冲。

红星新闻记者|任江波王红强

编辑|张寻

上山的路非常崎岖,队员们戴着口罩,在视频中可以清晰听到喘气的声音。还没遇到毒贩都已经非常疲惫了,好几次他们瘫坐在地上休息,随即继续前行。路越来越窄,一人多高的灌木丛侧面就是深沟。

中午13时52分,3名嫌疑人携带一个绿色背包从边境一线进入设伏圈,早已潜伏在预定伏击地点的专案组果断出击抓捕,“警察,别动!”

嫌疑人丢弃装有31.8公斤鸦片的绿色背包逃窜,并向警方开枪。蔡晓东大喊“有枪”,与毒贩对射,但不幸中弹。他强忍剧痛继续追赶,终因伤势过重倒下。那一刻他倒在地上,依然拿枪还击。

“兄弟们,谢谢你们!”这是他牺牲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送别:他的笑给人感觉很舒服

“蔡晓东同志在边境一线抓捕毒贩过程中,与持枪歹徒殊死搏斗,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为国家公安事业、移民管理事业,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12月8日上午,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执法调查队副队长蔡晓东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景洪市泼水广场举行。

↑蔡晓东遗体送别仪式现场

头天下午,景洪市内一家花店的老板正在赶制送别仪式需要的97个黄白相间的花圈。由于平时没有这么大的量,菊花是一早从昆明运过来的。

几天前,这位老板在手机上看到有缉毒警察牺牲的新闻推送时,想起那位曾来店里买过花的“普通老百姓”:“哦,原来是他,这个人我见过,比较随和,一点领导架子都没有。”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老板喃喃道:“他的笑给人感觉很舒服。”

上午10点半,蔡晓东的灵车缓慢驶入泼水广场,在持枪民警的护卫下,8名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民警托举着蔡晓东的遗体放置灵堂。

↑蔡晓东遗体送别仪式现场

有很长一阵儿,37岁的阿文感觉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不真实,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就像身旁的一个老哥说的那样,看到车子开上来,第一感觉是晓东来了,结果车门打开的那一刻,下车的是他妻子。

虽然从小也有看过不少缉毒警察牺牲的事迹,但阿文从没想到有一天到会发生在自己朋友身上。作为高中时就开始交往的朋友,阿文与蔡晓东近20年的友谊只剩下回忆不完的往事。

在灵堂的家属坐席一侧,负责保障工作的张丽看着眼前蔡晓东两个年幼的孩子,想起自己女儿那天放学回来问她,蔡叔叔是不是牺牲了。

↑景洪社会各界沉痛悼念蔡晓东。

11月底,两人最后一次面对面的交谈,聊的最多的还是孩子。这些天,张丽心里想说的东西太多,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总是打开手机翻看与蔡晓东有关的微信朋友圈。一起共事三年八个月的时间,“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笑,而且笑起来也挺好看。”

当天,社会各界人民群众自发来到泼水广场参加悼念活动。李兵的父母一早也从家里赶来,头天他们接到儿子从边境执勤点打来的电话,委托父母代他参加送别仪式,“我儿子那天哭了,叫我们一定要来。”

从警校毕业参加工作十多年,李兵先后干过刑侦、交警、巡警和特警等多个岗位,也曾参与过侦办数不清的贩毒案件,抓获过不少吸毒贩毒人员。2012年在参与一起特大武装贩毒案的侦破抓捕过程中牺牲的柯占军曾是他的好友。柯占军牺牲时是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禁毒支队情报调研大队副大队长。

↑缉毒警察“露脸”的时候,可能已经是他牺牲之后。

现场稍微年长一点的本地居民都还记得,六年前的11月7日上午,在同一个广场上还曾送别过景洪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李敬忠。柯占军牺牲时年仅30岁,李敬忠32岁,蔡晓东38岁。

与前面两位稍有不同的是,蔡晓东是自2019年公安边防部队改革转隶进入移民管理体制后,国家移民管理局牺牲的第一位缉毒民警,云南边检总站71年来牺牲在一线的第180人。

↑蔡晓东获得的各种荣誉

入警十五年来,蔡晓东先后参与侦办毒品案件247起,参加各类缉毒专项行动358次,缴获各类毒品1.6吨,抓获犯罪嫌疑人249人,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多次荣获嘉奖,获评优秀警官、执法执勤先进个人、“云岭国门缉毒标兵”等表彰。

缉毒是一份“上瘾”的工作

“我们这个工作纪律性是很严的,不该你知道的不许问就是不许问。”

12月4日那天下午,张丽在工作群里接到紧急通知,要求所有人员立刻回单位报到。当听到领导开完会回来说了出任务时牺牲的消息,张丽感觉大脑一片空白,想着不可能吧,眼泪忍不住就出来了。

“我跟他是2016年8月份的时候调整到一个支部搭班子,原来叫案件侦察队,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因为工作性质也不挂牌,大门平时都是上锁的。2020年3月份工作调整,我调离这个岗位,但期间一直和他在一起工作。”提起蔡晓东,张丽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个平时嗓门特别大,有时候笑起来没心没肺的战友

↑在缉毒一线的蔡晓东

虽然从事缉毒工作有着极高的危险性,但在队员们看来,每天的工作生活就是如此,什么样的犯罪分子都遇到过,他们早已习惯。无论是前期排查,还是后期跟控,甚至包括每次的抓捕行动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队里面常说的一句话:每年缴获毒品量就代表着工作量。

“时间长了,你要说怕和不怕,已经没有这种想法了。我以前出外勤就有印象,比如说去房间查东西,同事都把我往后拉,他们就挡在前面先进去。他(蔡晓东)经常也说,我是领导,我不往前冲总不能让自己兄弟去冲。遇到危险情况,第一时间往前扑保护战友已经是一种本能反应了。”张丽告诉记者。

↑抓捕行动中的蔡晓东

每次只要有队员出勤,负责留守在单位的张丽就焦虑到无法入睡,随时注意着院子里的动静,只要听到铁门开锁的声音,见到汽车回来的灯光,就要赶紧出来看看情况,最关心的还是有没有人受伤

经常蔡晓东和兄弟们接到任务走的急,张丽就走到房间里面给他们关关空调、电灯,打扫下卫生,必须给自己找点事情才能稍微缓解对战友们的担心。有时候从外面回来,蔡晓东喊张丽赶紧拿钥匙,一说拿钥匙就知道是开枪库,一行人两三分钟换好装备就走,张丽就追着提醒他们别少带东西。

西双版纳属热带雨林气候,天气炎热、空气潮湿、密林丛生,蛇虫鼠蚁遍布,最苦的要数长时间在密林蹲守。往往队员们需要背着枪身穿防弹服,没多久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为防蚊虫,一瓶花露水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全部喷完。有时去到有毒蛇的地方,队员们还需要携带雄黄应对可能的危险。

↑缉毒是一份“上瘾”的工作

山里的路经常一走就是几个小时,如果需要对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更是对人体力的考验。蔡晓东的同事记得,晚上对固定目标进行监控,为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大家都是轮着休息。即使是蔡晓东在休息的时间,他也会是不是醒过来;更多的时间,他都选择让队员休息,自己盯着目标。

“我们这个工作干的时间长了累是累,但沾上以后会‘上瘾’的,干禁毒的没有几个会想着中途不干了去其他地方。”

张丽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蔡晓东来队里报到的时间——2016年的8月18日。那天景洪天气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蔡晓东在车里躲雨打电话给她,两人在电话中开起玩笑,“还不出来接我”,“不要着急,等雨停了再说。”

如今回想起来当年的这一幕,有那么一刻,张丽会去想,如果12月4日也下着那天一样的大雨,或许毒贩临时取消交易,蔡晓东也就不会牺牲了。但生活始终是现实的。

查获毒品的味道两天都散不掉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云南西南部,与缅甸、老挝山水相连、陆路相通,边界线长达966.3公里,由于边境地势复杂,缺乏天然屏障,又毗邻毒源地“金三角”,禁毒形势十分严峻。

蔡晓东的一位同事至今还记得那个体内藏毒少年一家的故事。通过体内藏毒走私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只要包装袋在人体内破裂,大剂量的毒品短时间内就能致人死亡。那次的行动还没等到警方出手,在过境的大巴车上,少年就因体内的毒品包装发生泄漏瞬间死亡。

同事此后去到少年的家,看见其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当告知少年的父亲,儿子因为偷运毒品去世,要不要看他最后一眼,老人说,遗体你们处理,就当没生过这样的孩子。然后老人撸起袖子,露出胳膊上一道十几厘米的刀疤。因为吸毒,少年把家里的东西全部变卖掉了,之后找老人要钱,没钱就拿到砍自己的父母。

↑2020年8月13日查获利用茶叶快递贩运毒品27.007公斤。

最后老头长叹一声,“警官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家。除了这间破房子和我们两个老人,其它什么也没有了。”然后抽了一口水烟,一句话没再说。老人的眼里似乎有一丝解脱,但相信那不是他想看到的。

2017年7月,蔡晓东在工作中获悉有人正与境外毒贩联系进行毒品交易,涉案金额高达1000万元。蔡晓东迅速上报线索,支队成立专案组展开摸排侦查。当年9月29日傍晚,经周密研判、深入排查,蔡晓东和侦查员最终锁定嫌疑人员信息和贩运目标车辆,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缴获冰毒169.7公斤。蔡晓东也因此案荣立个人一等功。

↑蔡晓东生前参与缴获的毒品

169.7公斤毒品是什么概念?2019年6月7日,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大开河边境检查站执勤民警从一辆从景洪开往昆明的旅游大巴车行李舱中查获用8个编织袋装的毒品251块,经30个民警拆包清点4个小时,查获毒品冰毒139.774公斤。负责称量的民警头发里都弥漫着毒品的味道,整个人身上的味道两天都消散不掉。

作为国家部署在国门边境的重要执法力量,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承担着堵截境外毒品渗透内流和制毒物品走私出境,打击边境辖区违法犯罪的重要任务。通过在边境前沿广设查缉点,在边境二线动态调整警力布防,严查细验进出边境地区人员、车辆、物品,在边境辖区强化社会面网格化管控,筑牢边境管控防线。

↑西双版纳关坪查缉点

2019年以来,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查获各类毒品案件903起,抓获嫌疑人603人,缴获各类毒品4.59吨,连续三年查获毒品超过1吨。用缉毒民警的话来说,这些毒品都是大家拿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刻在骨子里的忠诚

20年前,因为共同爱好打篮球,阿文结识了同样来自普洱江城县的蔡晓东。彼时,他们就读于当时的思茅二中(现普洱市一中)。蔡晓东牺牲的事情传开后,当年高中年级微信群里,同学们都特别难过,有人说第一次知道同学竟是以这样的一个消息。

由于平时工作太忙,虽然家人都在普洱,但蔡晓东每年回家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行程更是来去匆匆。为了能与老友相聚,阿文差不多每隔一两周就会给蔡晓东打电话,询问他回家的时间,只要刚好有时间,蔡晓东都会和他出来聚一聚。

在阿文看来,蔡晓东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从不把工作上的压力和危险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相处这么多年来,阿文很少听到蔡晓东谈到工作,大家在一块儿聊的最多的还是以前上学那些开心的事情。很长时间以来,朋友们都以为蔡晓东的工作可能没有那么危险,以致于他牺牲后包括阿文在内的很多朋友都接受不了。

“我们都觉得到了这么一个职务,冲锋陷阵的不是他了。(那天在送别仪式)看到他生前的影像资料,每一次都是他冲在最前面。好多朋友说,怎么一个都到了副队长职务的人还会去做这样的事情?”阿文说。

↑蔡晓东与家人

这些年,蔡晓东忙于工作,家里老人孩子全靠妻子一人照顾,也曾有过调回普洱工作多陪陪家人的打算。11月两人在普洱两人最后一次见面,蔡晓东告诉阿文,工作调动申请最终还是被自己撤了回来,干了这么多年,始终还是放不下工作和战友。

做了十多年警察,以前曾在勐腊与蔡晓东打过交道的特警李兵特别能理解他的这种不舍。

刚参加工作那两年,李兵一次也没有回过家。有天早上8点母亲打来电话,“儿子你在单位吗?我现在过来看你”,结果9点多钟临时接到任务,李兵告诉母亲不要来了,老人只好把买好的车票又退了,埋怨他“有了工作不要老娘”。那时候李兵也曾谈过一个女朋友,一年时间里两人只见过两次面。后来女友告诉他,“李兵,你就是抱着电话跟我谈恋爱,我们分手吧”。

↑缉毒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斗争。

“父母好多次想让我调离公安系统,我不愿意。兄弟们出生入死,在一起生活时间远远大于跟陪伴家人,有时候兄弟情甚至比夫妻感情还要更深。就像我说,‘我会为你挡子弹’,但真的遇到危险了,你愿意为我挡子弹吗?你敢为我挡子弹吗?这两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回答不了。但我敢很肯定地回答,你是我的同事、是我的兄弟,我就会为你挡子弹、会为你挡刀,我宁愿刀砍在我身上。这就是兄弟间的生死情,我们不舍得放下这些东西。”李兵告诉记者。

在李兵看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警察的职责,真正危险来临,他们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刻在骨子里面的忠诚。

1995年播出的《中华之剑》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大规模反映我国禁毒领域的电视纪录片,这部片子反映了我国公安干警不计生死,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与中外贩毒分子作斗争甚至牺牲生命的情景,并反映了我国公安、海关、边防、卫生等部门跟毒品斗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

在一次抓捕毒贩的过程中,毒贩引爆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造成两名缉毒战士死亡。拍摄人员在现场遇见一名年轻的干警,此时他刚刚得知两名战友牺牲的消息。镜头中,他再次确认消息,有那么几秒钟他目光呆滞看着地面,随后抬起右臂,用手擦拭眼泪,“我们的同志牺牲了。”

(因实际情况需要,文中阿文、张丽、李兵均为化名)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