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城市高薪,走出大山为何又回到大山?“千里背母上大学”主人公答红星新闻
6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与记者见面交流。
曾因“千里背母上大学”而备受关注的事件主人公刘秀祥,如今已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的一名教师。他在回答红星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自己除日常教学之外,还发起一个“助学走乡村”公益助学行动,利用周末和假期,骑着摩托车走村串寨,试图劝学,希望孩子们能够回到学校读书,十余年时间过去了,劝回的学生有1800多人。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教师刘秀祥图据国新网
“利用周末和假期,骑着摩托车走村串寨劝学”
在谈及当年放弃城市高薪工作返回家乡从事教育时,刘秀祥表示从来没有犹豫过,“我觉得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大山。当时离开,可能是为了摆脱贫困,但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
2008年,刘秀祥考上了山东临沂大学,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带着他母亲来到了山东。2012年大学毕业时留在了山东工作。原来他想,和母亲在外面有住的、有吃的、有穿的就好,剩下的钱寄回老家,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但是没过多久,有一个曾经在老家受资助的妹妹不读书了,无论我怎样劝说都没有用。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我决定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后来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如愿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刚回去的时候,个别孩子和老百姓觉得读书没有用,很早就离开了学校,所以除了教学之外,我发起了一个助学走乡村公益助学行动,利用周末和假期,骑着摩托车走村串寨,试图劝学,希望孩子们能够回到学校读书。十余年时间过去了,劝回的学生有1800多人。”刘秀祥介绍说。
刘秀祥说,现在孩子们都很依赖他,他觉得自己往那个地方一站,就能给他们一种力量,“所以每天很早的时候孩子们在校园看到我,他们就会传话说‘祥哥来了,赶快奋斗吧’,孩子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
“人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在谈及对“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理解时,刘秀祥说,作为一名山区中学教师,他所在的学校是寄宿制学校,70%的孩子都要住校,要顾及孩子们的学习、穿衣吃饭、健康冷暖、心情好坏,孩子们就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因为我一直住在教师公寓里,所以经常会分批次邀请这些孩子们到家里做客,我当主厨,孩子们打下手,干锅牛肉、麻辣火锅就是孩子们每个周末最期待的大餐。”
现在,刘秀祥还会带每一届孩子到他老家去,让他们看看自己曾经居住的老房子。孩子们看到之后会感叹说,“祥哥在这样的环境都能走出来,我也一定能。”这时候刘秀祥会告诉孩子们,“人不能忘了来时的路,可能我们的家乡有千般的不足,但是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做躬身入局者,学有所成之后,回到家乡努力去改变它,让它变得更好。”
刘秀祥说,他始终认为老师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未来,“我们希望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今天就要把孩子培养成那个样子。未来的中国,就在今天的课堂里。”
红星新闻记者付垚北京报道
编辑包程立责编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