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疫情频发!成都三医院严控院感工作:口腔诊疗患者需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
日常门急诊接诊量在6千余人次,周末在3千余人次,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来院核酸检测人次,防止医院内部交叉感染是新冠肺炎防控的重中之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副主任王维强这样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近期,我国疫情在多地发生,医院该如何做好院感工作,履行防控责任?同时,普通就诊患者该如何配合,这些都成为市民关心的问题。红星新闻记者走进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看看这家三甲医院如何在严格执行防控要求的同时,做到服务“不打折”。在走访中,王维强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口腔诊疗和其他需摘口罩进行的特殊检查/治疗(支气管镜、肺功能、上消化道内镜、喉镜、鼻内镜等)患者目前需要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
王维强表示,目前,医院门诊所有诊疗工作均正常有序开展。而为了保障就诊安全,就诊患者仍需注意相关事项。
比如:到医院门诊就诊前,需先确认健康码正常(绿码),并尽量减少陪同人员。进入医院时,主动出示健康码、扫医院场所码,配合工作人员测量体温。没有智能手机者,请带好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由现场工作人员登记入院。
就诊期间,全程正确佩戴口罩,非必须不脱口罩;重视手卫生,门诊设有多处手消点供使用。“配合做好预检分诊筛查工作,有流行病学史或症状(包括新冠肺炎十大症状:发热、干咳、乏力、鼻塞、咽痛、流涕、肌痛、腹泻、结膜炎、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同时,配合做好诊室“一医一患”,保持彼此足够距离。为了方便就诊,王维强建议就诊市民提前预约挂号,并在预约时段前来院就诊,尽量减少聚集。“医院每日8点开始循环开放挂号。微信、电话预约最长可提前14天预约。”
王维强强调,口腔诊疗和其他需摘口罩进行的特殊检查/治疗(支气管镜、肺功能、上消化道内镜、喉镜、鼻内镜等)患者目前需要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
医院汇聚了大量的医生和患者,若存在感染者,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院感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院感工作的难点在于要求人人都要做感控的实践者,然而每个人有不同成长的经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工作习惯,所以在感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督导、去关注,从而降低风险。
如何做好院感工作?作为成都市的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在院感(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方面也有自己的经验。据该中心院感部主任段晓菲介绍,该院院感工作十分严谨。
第一,对通道、入口的管理。中心会安排专人值守,落实测温、扫码、询问相关流行病学史的工作。
第二,对通道、入口的梳理。例如所有来院的患者和陪护,必须自指定的出入口进出医院,同时落实预检分诊、首诊负责制等工作。
第三,加强普通病区的患者和陪护的管理。所有的病区均施行24小时门禁管理,患者不得随意外出,如果必须外出检查或转科,需要凭专门“腕带”进出;陪护也均需根据核酸检测报告办理陪护证,不得随意离开。
同时,医务人员还会对患者和陪护进行日常的症状、体温等进行监测。
红星新闻记者章玲
编辑王禾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