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招!他们这样“掏空”游客的钱包!

时间 • 2025-07-22 21:16:50
产品
游客
羊肉

春季多假期,很多地区都会迎来游客出游高峰,显而易见,这将拉动一波消费。谁能趁这段时间“掏空”游客的钱包,让游客愿意消费,自然就获得了财富。

有没有案例可供“取经”?

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为产品选一个好渠道

游客都喜欢买地方特产,而特产行业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确实也是很多人创业时的首选。

特产注重外销,所以要找准销售渠道。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马娟,把她的特色产品“花馃馃”,送进了兰州的牛肉面馆。

花馃馃也叫油炸馃馃,是西北地区一种传统小吃,它以面粉为主料,加入菜籽油、鸡蛋和蜂蜜,做成各种花型后油炸,口味香甜酥脆。当地80%的妇女都会做花馃馃,但马娟把这种小吃标准化了。

2017年,她带着10多位妇女,设计制备了8种花型的花馃馃,在色泽、口感、规格等方面进行调整,还做了精巧的包装

这样的花馃馃一斤定价29元,是市场上一般花馃馃价格2倍多,很适合送礼时拿上一盒。

花馃馃的保质期只有三个月,生产出来就要及时销售出去。

春节这个销售旺季过后,问题来了:

本地销量有限,外地人对花馃馃的认知度又不高,不可能专门去买这种小吃。这种时候,该怎么把积压的花馃馃卖出去?

马娟想到一个办法:通过牛肉面馆销售花馃馃。

不管什么时候,游客到了兰州,肯定要到面馆尝一口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这些往来的游客,也通常会习惯性购买当地的特色食品。将花馃馃以一种店中店的模式,由牛肉面馆代销,这对生产方来说,成本也比较小。

她先在兰州市区谈下4家牛肉面馆,一个月下来,单店的花馃馃销量有100-200盒。积压的花馃馃通过牛肉面馆的土特产渠道打开销路,变成了抢手货。

之后,马娟一个月内和30多家牛肉面馆谈好了合作,她的花馃馃生意走上了正轨。

免费品尝也赚钱

内蒙古大草原上,宫丽萍所在的合作社每年能出栏500只山羊。

负责销售的宫丽萍想把羊肉卖得更远,他把目光投向了杭锦旗的一个风景区:每年,这里游客川流不息,他希望能生产一种羊肉产品,让游客满意。

宫丽萍研究了景区游客的消费心理:

游客以城市生活的人居多,生活节奏快,还有给亲朋好友送礼的需求,所以,生产的产品既要方便携带、易保存,还要美观,最好是做成熟食。

宫丽萍找到当地的食品厂代加工,把新鲜羊肉做成了羊肉罐头、风干羊肉和一些奶制品,方便户外旅行的顾客。

主打产品是羊肉罐头。

他做了调查统计,根据一个人一顿饭能吃的羊肉量,规定了一盒罐头只放80克左右的羊肉。一只90多斤重的羊,能做185盒羊肉罐头,罐头35元一盒,能卖6400多元,再加上羊头、羊蹄、羊绒、羊皮等,就能价值7000多元。

做完熟食以后,宫丽萍就拿到景区,让游客免费品尝。

免费品尝的前提是,游客要扫一个二维码,成为宫丽萍及其合伙人开办的农产品电商平台的会员,才可以随便吃。

当然不是赔本赚吆喝。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衰退,据互联网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无论是手机APP,还是公众号、小程序,其获客成本都在不断上涨,尤其是APP端,注册下单的获客成本通常都在50元以上。

由于注册用户数就是平台体量和市场前景的体现之一,也是融资收购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互联网平台甚至要支付巨额佣金,雇人去给平台拉来新用户。

宫丽萍这样免费让游客一天试吃的商品,价值四五千元,但通过这种方法给电商平台引流,他们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日销售额达到四五万元。

现场品尝后,产生购买意愿的游客,可以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羊肉产品并寄到家里;这样一来,原本游客在携带产品方面可能产生的困扰,也被现代物流服务解决了。

2017年,仅靠这一招,罐头等熟食就卖了40多万元。

如今大众消费不断升级,游客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并不会把钱包攥得太紧,但对各地的农产品经营者来说,如何让游客乐意购买产品,依然考验经营者的眼光和操作手法。希望本文的案例能给大家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