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周|小暑精进,无限生机入眼来
2022年7月4日~7月10日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牗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唐代诗人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提到了小暑的“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似火骄阳中,万物拔节生长。上周,从刚刚拿下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比亚迪,到协议总金额838亿元的25个重大项目,从成都市党政代表团远赴浙江“取经”,到“成都造”万家工企开展供需对接……滚滚热浪下,这个城市里,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模样。
比亚迪的“成都时间”
上个月A股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后,很多人重新认识比亚迪。而这几天,比亚迪以超64万辆的成绩超越特斯拉,拿下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消息,再次引发行业热议。
此时,比亚迪与成都的接触,被市场寄予了更多期待和解读空间。比亚迪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专程来到成都,表达了加大在蓉投资力度、做大产业规模的意愿。在提到成都优势时,王传福关注到了三个点:成都区位优势明显、人才资源富集、消费市场广阔。
▲图据ICphoto
仅以消费市场广阔为例,成都作为汽车保有量排名全国前列的城市,以及2000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同时还背靠常住人口超过8000万的四川,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优势显而易见。更何况,成都对于新能源车的推广应用正在加力。
近日,《成都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成都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出台,围绕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施行差别化停车收费、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等奖补政策,在市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对于成都而言,目前还缺一张能够为城市“代言”的头部新能源车企名片。如果比亚迪深耕成都,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换电基础设施等领域布局,将是引领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链主”。
这样的牵手,将是企业和城市的双赢。
▲7月4日,智轨列车亮相成都
激活更多“链主效应”
上周,还有更多的“比亚迪”与成都碰撞出火花。
7月7日,成都市举行产业建圈强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第二季),25个重大项目集中落户成都,协议总金额838亿元。当天,成都还与TCL、戴尔等多个制造业“链主”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从此次集中签约项目来看,聚焦“链主”企业、聚焦制造业,是不容忽视的两大特点。25个重大项目中,按投资主体划分,链主企业投资项目15个;按性质划分,先进制造业项目达21个。
为何会聚焦“链主”企业?成都的制造业发展历程中,一直有个“行业神话”,那就是“英特尔”的链主效应。全球IT巨头英特尔落户成都后,凭借其对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强大的带动力,带动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万亿级。
产业建圈强链,是城市在释放政策效应,激活更多“链主效应”。
把企业的招引、落地、建设、投产、面市视为一个周期,成都对于“链主”企业的聚焦,贯穿于整个周期。
一个例子就是7月5日至6日,成都市党政代表团前往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的学习考察。在学习城市经验做法之余,党政代表团特意深入到企业,开展企业交流和投资促进活动。而他们选择实地考察的企业,是海康威视、新华三集团。其实,这两家企业都与成都颇有渊源。海康威视是成都大数据产业建圈强链的“准链主”企业;新华三集团则建设了成都市政务云、成都高新区城市大脑。在企业恳谈会上,还出现了吉利集团等成都的“城市合伙人”的身影。
学习交流以数字化牵引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做法,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听企业谈感受、提建议……从“链主”企业的需求和经验中,成都要扩宽的是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在识别城市制造业发展气质时,还特别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事实上,这是一项技术活,精准识别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武良成在谈到制造强市时提到。武良成认为,疫情让实体产业承压,传导下来,千行百业的经营都将受到影响,制造业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就业的需求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此时重提制造强市,也将决定区域竞争格局。
▲顺丰新开成都双流至加德满都货运直航
万家工企的“场景实验室”
燎原之火,由上万家“成都造”企业烧出。吸引制造业企业落地,还要给足市场空间。
7月7日下午,“成都造”万家工企促消费保增长云销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仪式举行。百日攻坚行动将在7月至10月展开,为期超过100天,通过组织1万家以上工业企业,深入开展“成都造”产品生产性与生活性消费系列活动。这1万家企业,包括10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1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16900余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启动仪式上,成都市发改委及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金额上千亿元的供需清单。5家成都市属国有企业围绕重大工程项目释放资源、开放场景,提高“成都造”产品本地配套,透露了一系列机遇。
供需清单,一头连着消费需求,一头连着企业供给,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向发力,通过要素集成串联起投资、运营、消费等经济行为,激发市场热情,也让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找到衔接点。
从企业的获得感来看,这样的政策,通过给场景、搭平台,把城市打造成一个场景实验室,让市场要素主动对接供需,最大限度释放出政策的乘数效应和撬动效应。
通威股份成为成都首家超3000亿元市值企业;成都普瑞眼科医院、盛帮股份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相继接过资本市场“成都军团”的接力棒;顺丰航空新开通一条直飞尼泊尔加德满都的货运航线,当天打个来回,往返都是满载……上周,一些成都企业的好消息为市场注入了更多信心。
进入7月,三季度正是关键发力期。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壮筋骨、添动力,是为精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才有成。
夏风热情扑面,蟋蟀居宇,鹰击长空。
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模样。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