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我该怎么教育孩子?

时间 • 2025-07-22 19:00:37
孩子
一个
我们
教育

2021年7月24日

中办、国办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政策全面推进

各地纷纷响应落实

今年2月15日

教育部召开发布会指出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

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

课外培训机构大幅锐减

今年的全国两会

“双减”也成为了热点话题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针对“双减”措施纷纷建言献策

近日

《三农三人谈》邀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延庆副教授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崇文学校谢贵章校长

做客演播室

同时还邀请到了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跟我们进行线上互动

一块儿来聊聊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

如何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和

孩子的学习效果

▲完整视频

《三农三人谈|2022两会热谈——“双减”后我怎么教育孩子?》

家长的焦虑从哪儿来?

“双减”的话题大家都很关心,说到减负,当然孩子是最开心的,而很多家长却会焦虑起来。虽然不用报辅导班了,经济压力肯定减轻了,但是教育焦虑却增加了一层,家长们会觉得孩子学习少了,学习成绩就会打折扣,该如何看待家长的这种焦虑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

00:23

我觉得“双减”政策的出台,直接就针对了社会的这种焦虑,而且半年多执行下来,我个人认为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关于有的家长在“双减”之后焦虑了,我认为这个焦虑比“双减”之前的焦虑要少得太多了。

而家长们的焦虑其实就是来自孩子将来的中考、高考以及选拔考试。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

在“双减”之前,这种焦虑就在社会上弥漫,所有人都在焦虑。有的孩子参加培训,越培训越焦虑,没参加培训的也在焦虑,包括我本人,在我女儿刚入学的时候我也是焦虑者。

那么,是培训班助长了这种焦虑吗?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

01:36

那当然,“双减”之后,这种焦虑大幅度减少了,很多人拍手称快,大多数人的焦虑水平比在执行“双减”政策之前明显下降。

实际上,我国参与校外培训的比例并没有多数人想象得那么高。在2017年上一轮校外培训治理之前,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做过一个关于学生的校外培训行为和家庭支出的调查,发现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比例是百分之四十八点几,不到一半,其中参与学科类培训的学生比例刚好是三分之一,不到34%,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少数人在参加培训。另外,城市的学生参培率是农村的两倍,城市学生的参培平均支出水平是农村的九倍。因此,我们说教育“两轨制”把其中一轨打掉,很多地方把培训清零,就有了教育公平的含义。

可以说“双减”之后,拉平了教育机会,取得了一个教育公平的效果。那么,该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呢?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02:01

无论是校外培训机构造成的负担,还是校内的作业造成的负担,应该说都“双减”了。但是要真正把父母的焦虑减下来,我觉得一个就是客观方面,接下来的中考和高考的改革。因为中考和高考如果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按分取人,还是唯考为大,那就还是分分必争,很可能还会增加父母的焦虑。

另外一方面则是父母自身的素养,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认识。现在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985”“211”,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清华、北大读书,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和事实上的反差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其实,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邻居家的孩子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第三个方面就是社会的变革。社会如果对普通劳动者更多关注、更多尊重,给他们更高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让一个技术工人跟一个大学教授差别不要那么大。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干部人事制度有更好的变革,公务员考试不要那么高的学历,只要他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我觉得就可以了。所以,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解决教育焦虑和社会问题。

不去补习班了,孩子该去哪里?

“双减”之后其实是要构建一个新的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学校在这方面其实也承担了很多的责任。比如说原先学校是下午四点钟放学,而现在是下午五点钟放学,学校就要在这一个小时当中把学生安排好,学校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孩子课后学什么?课后该去哪?学校该怎么安排呢?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我们这一次从民进中央的提案和我本人的提案中,有好多都是针对“双减”的。“双减”以后,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的保障体系怎么更好地建立,是我这次特别关心的。我们的教育资源要把课前、课后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两张皮”,课后如果还去复习考试,这样补习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我觉得整个课程的设计也需要进一步考虑。

另外,我们的校外教育资源怎么更好地利用?“双减”以后,孩子们在校外的时间多了,应该让他们走进大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更多地和社会去交流、体验,我觉得这是非常需要的。但是,现在的社会教育机构还很少参加到我们“双减”的体系中来,包括我们可以采购一些优秀的社会培训机构好的产品。社会培训机构整顿以后,我觉得大浪淘沙,淘出来一些能够继续“活”下来的这些企业、机构,我们要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为我们的教育服务,让他们能够为我们提供好的教育资源,成为校内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重新去构建的一个新的体系。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崇文学校校长谢贵章:

我们属于磁县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我们学校目前的课后服务分了两块,第一个是中午,因为部分家长中午没有时间接送孩子,我们邯郸市所有的学校就实行了一个“阳光午餐”,就是用大型的餐饮公司给学校里不回家的孩子配送午餐。孩子在学校吃午餐,然后午休,这样也节省了家长的大部分时间。第二个就是下午的课后服务。现在下午五点零五分到六点钟这之间是一个课后服务,大约一小时。这一小时期间,我们崇文学校,包括整个教育系统在做的是先把学生的作业辅导完,然后其余的时间,我们学校有大约二十多个社团,孩子们可以自愿地参加社团活动,舞蹈、篮球、足球、滑冰等,我们学校还有真冰馆。所以,孩子们在学校期间的活动比较多,兴趣爱好能够发挥,大部分孩子还是愿意在学校进行课后服务的。

“双减”后,如何给老师减压?

“双减”后,学校要承担起学生课后的一些活动,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增加了很大的压力。那么,该如何给老师减压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

教师工作负荷总的来讲也是大了,实际上,托管、课后服务这个工作是可以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的。社会上很多优秀的培训机构,他们有很好的课程,有很好的学生服务、专业老师等,我们可以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让他们进入校园,这样也能减少教师的工作负荷。

如何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多教育资源?

不同的地区因为经济条件不同,所以教育资源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说这种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不解决的话,那会不会是条件好的地区孩子可能在课后安排的学习、兴趣爱好的培训会更丰富一点,而条件不好的地区孩子有可能就会直接“躺平”了?这会不会造成教育的分水岭越来越大?该如何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呢?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当然存在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说在城市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肯定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这种城乡之间的“剪刀差”还是存在的,所以这就需要政府更好地去配置资源。

当然因为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类型的资源,并不意味着我们农村就没有资源,农村有乡土资源,有文化遗产资源等。这次两会我还带来了一个提案,要像“学习强国”那样去建立一个教育的“学习强国”,也就是能够让大家非常便利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做好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为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弱势人群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我觉得这也是下一轮教育改革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父母不应缺位

“双减”之后,对家长的认知能力、规划能力,还有对孩子的科学监督能力其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资源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一些农村地区,“双减”之后的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崇文学校校长谢贵章:

现在农村的很多父母在外边打工也好,或者有些人不打工也好,他们希望把孩子送到辅导班以后就不用管了,他们就可以腾出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在这一方面其实也是上辅导班的另一个副作用,其实父母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父母必须得起到教育孩子的责任,很多孩子没有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没有独立的能力、主动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之后不“躺平”才怪。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我觉得很及时,让孩子回归家庭,让父母跟孩子一起进行学习、一起成长,这对孩子是最大的好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

目前,我国仍然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实际上很想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父母实际上是没条件做到这样,这是农村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教育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一家一策”,一个学生一个药方,很难给出笼统的一个建议。

家庭教育就是应该打造品格的、培养习惯,就是让他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靠谱的人,成为一个有意志品质的人,这几点做到了,学习的问题根本就可以不用管。

我们一直在探讨,到底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去教育孩子?教育“双减”的目的是不是真的是要培养出孩子独特的优势?这是不是我们“双减”的目的之一?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现在我们的教育已经不是在求知了,而是在求文凭,是把获得一个符号或者是一个象征性意义的文凭作为教育本身的目的,而不是把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作为教育本身的目的。所以我觉得,需要重新构造新的教育体系,尤其是教育评价体系。作为父母来说,怎么样去更好地理解教育,不能等着教育的变化,父母要从自己的家庭里,从自己开始来变革教育,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在抱怨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抱怨我们的考试的时候,其实也应该反省我们自己,有那么大的紧张、那么大的压力、那么大的焦虑吗?其实,如果家长放下了,孩子就会放下;所有的家庭都放下了,整个教育环境就变得更加宽松了。所以,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去改造我们的教育,去改变我们的教育,这是我们当下需要解决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

把他培养成有品格、

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也关乎孩子的幸福

家长其实也应该

转变一下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做好规划

尽到科学的监督责任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享受到

这个政策带来的红利

给孩子的学习、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记者|吴婷摄像|宋毅、梁贵权

编辑、视频剪辑|仪修稷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